同 窗 情

2025-04-21 11:35:02 作者:乔丙林 来源:
分享到:

岁月不居,转眼2025年春节已过。还未从春节的应酬中脱身,突然一个电话打过来,一位三十年未见的高中同学邀我一叙。我激动得不知所措,因为我有一笔二十七年前的债未还他。和妻子说过多次,因多年失去联系而搁在心上,始终有点遗憾。

我1995年高三那年复读和他在一个班,可能是来自同一个乡镇,没多久便熟络起来。可惜的是没几个月他便辍学外出务工,时而有书信来往。

1998年过了春节,那是我大学的最后一学期。因兄弟多,需要盖新房子,才能有媒人为二弟提亲,家里经济不宽裕,正盖房子。我拿了一百元生活费回到学校,我知道家里艰难,想方设法借点生活费。我一向腼腆心细,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实在不愿张口。尽管我丢下脸面借了几处,效果不好。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想起了这位早已打工的同学,于是我写信求助于他。他很快回信并寄来了二百元钱。在当时,这二百元钱俭省的话能维持两个月。当我取出这二百元钱时,掌心裹着汗水的温度。这钱像一捧雪中炭火,熨平了我褶皱的心。

1998年夏季毕业,秋后上班。因当时是乡财政发工资,财政紧张,未发工资的窘迫让我迟迟未还这笔债。书信里几番提及,他却总回一句:“算了,这钱我不要了。”但我心里清楚这钱得还。可后来,信纸泛黄,因工作调动导致地址成谜,这笔债成了我心头悬而未落的梗,经常在愧疚中想起。  

去年秋季,一篇《来自草原的拜谒者》在《当代乡土作家》公众号上发表。文中的范公石像与草原远客的虔诚,原是我对信仰的叩问,却意外成了寻人的引线。同族兄弟乔永存把此文发到他的朋友圈里,引起了三十多年前在青岛做家具生意的初中同学的注意。她说尽管她不懂诗,但她很敬重我笔下这位来自草原的拜谒者,有一种对范仲淹“忧乐精神”的亲近和默契。通过这篇文章有幸联系上三十多年前的同学。更令我兴奋异常的是,通过微信聊天得知,她竟和我那位失去联系的高中同学是一个村子,他们还是小学同学。但他们也多年未联系,听说我急于找到他时,答应尽快帮我找到他的联系方式。加上他的微信那一刻,视频接通,两张生满皱纹的脸在屏幕中重叠。他笑着说:“找我又要来还钱了!”我说:“欠的不是钱,是一份惦念。”视频了一个多小时,语无伦次地说了很多话。从视频中他那渗出的汗珠和丰富的肢体语言,隔着屏幕也能感知他突然接到我电话的激动。

正月初十,春光明媚,我沐浴着春风,骑电车穿过邓州郊野的薄雾,心情十分恬然惬意,去赴一场跨越三十年的相遇。因导航偏离,他骑着电动车寻来。四目相对时,并没有生疏和隔膜,他还是那三十年前的腔调和风趣,似乎闻到他衣襟上沾着的南方的海风与北方的尘土气息。来到穰东他居住的小区屋内,茶烟袅袅,他妻子精心烹制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并招呼闺女和儿子与我相识。尽管我从未见过他的妻子和儿女,但他们热情开朗的性情,使我冥冥中似乎很熟识,也许正是老同学的达观豁朗的性情和一家人的热情,才使我有这种感觉。

我们谈起子女的教育,以及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深圳的漂泊、人工智能对乡土教育的冲击,也说起高中时期干过的糗事。情感共鸣的快乐,他人难知其味。

临走时妻子开玩笑说我此行是去“还愿”,我却知情谊从来不是债务。情谊无价,是无法偿还的。它像故乡的湍河,枯水时潜流无声,汛期时汹涌而至,河床里沉积的卵石,皆是岁月磨圆的诺言。只有懂感恩的人,才能相知相惜,友谊久长。快乐时光总是很短暂,临走时,他仍拒收那二百元,只是勉强留下我去时带的薄礼。我知道“当年借给我的是钱,如今还给他的是故事。”归途中,我到家同在穰东开一个名叫丹阳驾校的同学那里小坐一会。其间,他也不住赞赏那位有情义的同学,觉得情义无价。他说,虽他办驾校,但和我那位同学一样,把情义放在首位。

电车穿过麦田,风灌满衣袖,夕阳拉长了我的身影。突然想起范公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来真正的忧乐精神,不在庙堂之高,而在草野之人对情义的持守中。 

人工智能的时代,DeepSeek能解方程、绘蓝图,却算不清一次重逢的重量。三十年的离散与聚合,让我们懂得:科技缩短了寻人的路径,但唯有人心才能焐热重逢的褶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