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岗遗址是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街区南部的一处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近期听说该遗址有新发现,我们前去探访这座古遗址。
太子岗这个地名比较独特,那它是否跟太子有关呢?当地关于此地名的来历也流传有不少传说。按《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等文献记载:“穰东镇南有太子坡,陈后主(陈叔宝),幼为周师所居留穰,后归为陈太子,坡盖以后主得名。”此坡后改称太子岗。而在邓州民间关于太子岗的来历的传说中确实也与古代太子有关系。此地从堪舆学角度看,确实气势不凡,应该是一处风水宝地。看来民间关于太子岗传说是有一定依据的。
金秋十月,田地里的庄稼刚刚收割完毕。来自河南大学等单位的联合考古队就进驻太子岗遗址,进行本年度的考古发掘。在现场我们看到工人们正紧张忙碌着,也有不少实习学生在墓室内测量、记录。放眼望去发现太子岗遗址实际是一处高出地面的岗坡地,其中岗顶比地面要高出不少,遗址其它地方高度则不明显。这次考古的领队河南大学刘中伟老师,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太子岗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发掘意义。他告诉我们太子岗遗址原来调查面积为25万平方米,这次考古队进驻工地后发现实际面积要比此数据大很多。随后又进行了全方位调查测量确认此遗址的面积为59万平方米,是邓州地区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南阳盆地罕见的一处中心聚落遗址。该遗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文化层厚2-5米,包含了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汉代文化等多种文化遗存。其中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遗存中房屋建筑区的范围大概有近10万平方米,在汉水流域众多古遗址中能一次发现这样大的史前建筑群还是第一次。据初步推测当时可能有几千人在该遗址居住过,看来几千年前我们这里就是一片沃土啊,大家不禁感叹到!领队告诉我们在遗址边缘地带还发现有环壕沟,保存完好,现在正在清理中。由于该遗址面积巨大,内涵这么丰富,也不排除今后会有城址的出现。
在现场一位正在工作的女生引起了我们注意。这个姑娘趴坐在墓坑内清理一架人骨,她清理的很认真,听说已经干了两个多小时了。上午刺眼的阳光照射在她身上,尽管她戴着草帽,汗水还是不断从脸上流下来,看得出姑娘很专注。这个场景也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田野考古学不但是一门辛苦的工作,还要克服心理恐惧等多种因素。领队带我们看了一遍发掘现场后,还带我们参观了标本室,这里陈列着该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各种器物。其中还有独山玉玉钺、玉璜、玉管等不少玉器制品,经过观察发现玉管和玉璜雕琢的较为细腻,说明当时的“太子岗人”手工业制作水平已经相当成熟。太子岗遗址对于研究史前时代南北文化交流、早期建筑、动植物考古等多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说该遗址是南阳盆地继龙山岗、下王岗、八里岗等著名遗址之后,发掘的又一处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新石器时代大遗址。领队最后告诉我们,太子岗遗址保存完好,尤其是交通位置优越,内涵极为丰富,非常适合建考古遗址公园。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振奋,期待邓州市早日与发掘单位合作。积极争取,早日建成太子岗考古遗址公园,为当地文旅发展提供重要文化元素。
在现场围观的当地一位年过古稀老人告诉我们,他们小时候经常在遗址周边玩耍。当时的岗坡很高,在十几里外地方就能望见这片岗地。群众在生产劳动中也经常会在这里发现各种陶片、石器等各类器物。当时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捡到的器物很多都丢弃了。后来当地不少人又在遗址周边拉硝土当肥料种地,使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岗的高度也降低了不少。直到多年后,他们见到北大考古专业人士来遗址调查,有好奇的村民前去观看。经过考古专家的普及,村民们才逐渐了解到遗址出土这些陶器、石器等文物的研究价值,也逐步懂得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
1963年6月,太子岗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鉴于该遗址的重要价值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年年底,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等单位编写的《白河流域史前遗址调查报告》一书。该书附录中专门介绍了北大考古实习队关于太子岗遗址的调查成果。此书封面选用的就是考古人员在田野中实地调查太子岗遗址照片,由此可见此遗址在考古专家心中的位置确实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