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河南邓州,自小就常听爷爷讲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在邓州曾任过知州,创建了邓州花洲书院,并在此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尤其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深深铭记在我的脑海深处。
范仲淹在邓州的遗迹花洲书院,如今经过整修,显得十分壮观。景区总占地二百多亩,居中为北方建筑风格的书院主体,自南而北依次为范文正公铜铸立像、《岳阳楼记》书法照壁、正门、棂星门、泮池、春风堂、文会堂、大成殿等,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庄严和恢宏。西部为范文正公祠,东部为江南园林风格的百花洲园林。整个书院被东、南两面高大的古城墙所拱卫,城墙北端的凌云阁,与南城墙上的春风阁、览秀亭遥遥相望,烘托出书院和园林南北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
花洲书院的核心建筑是春风堂,座落在书院正中,相传这里是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的地方。《岳阳楼记》有着深刻的写作背景,它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邀而作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一生志同道合,堪称生死之交。滕子京被诬陷贬为岳州知州后,仍豪放洒脱,励精图治,到任一年便把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尤其是将岳阳一大胜景岳阳楼,修建一新,甚为壮观。楼成,滕子京希望有一篇“记”以张其事,他想起了自己的同年好友范仲淹这支大手笔,于是便写信请范仲淹写记。花洲书院照壁背面刻有滕子京的《与范经略求记书》,其中写道:“窃以为天下郡国,非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那么谁是当代雄才巨卿呢?接着称赞范仲淹:“执事文章器业,凛凜然为天下之时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怀远之什,未尝不以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最后还特意提醒:“谨以《洞庭秋晚图》一本,随书贽献,涉毫之际,或有所助。”
范仲淹接到“求记书”时,也正处于他政治上失意的人生阶段。他在主持庆历新政受阻后,被罢参知政事,于庆历五年(1045年),先任西北邠州知州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后又改任邓州知州。可以想象,范仲淹捧着滕子京的《求记书》,肯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历历往事,涌上心头。由于新政失败,一大批志同道合者理想破灭,惨遭打击,滕子京首当其冲,被贬远乡,自己的远大抱负亦被残酷现实击碎,付之东流。但是,范仲淹毕竟是一位卓尔不群的政治家,他坚信自己的政治抱负,“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他要表达自己的处世态度和信念追求。范仲淹一生虽未踏足岳阳楼,但他参考《与范经略求记书》、《洞庭秋晚图》中关于介绍描绘洞庭湖的文字及绘画,回忆少时游历过的洞庭湖景象,并联想所熟悉的太湖、鄱阳湖等江南湖泊风光,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花洲书院春风堂,研墨展纸,构奇绝之思,运神来之笔,姿意挥洒状物,淋漓尽致抒怀,挥就出了雄浑大气别开生面的不朽奇文《岳阳楼记》。
滕子京得《岳阳楼记》如获至宝,请当时名流刻石于岳阳楼之上。据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等记载,此碑轰动一时,有“四绝”之称: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丹、邵竦篆额。远近文人争相誊抄,各种刻本不断录入,如我们熟悉的《古文观止》、中学语文课本等,使《岳阳楼记》广为流传,成为宋后历代读书人的必读文章。曾为《人民日报》副总编的梁衡赞美《岳阳楼记》说:“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一篇最好的,只好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见《岳阳楼记》影响之盛!
《岳阳楼记》之所以千年不朽,不但因其结构严谨,字字珠玑,文情并茂,气势磅礴,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篇瑰宝,更是因为它融山水、情感、理想、人格于一炉,用纯青的火候为我们铸炼了一面照史、照文、照人的镜鉴,阐发出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景抒情,吐露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内在心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岳阳楼记》阐发出的“忧乐”精神,是超时代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曾勉励年轻学子“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岳阳楼记》给邓州人,当然也是给天下人,送来了美的享受和千古警示。如今,当我们在花洲书院的讲堂里、小院中、游廊内和荷池旁踱步时,我们会不由得想起那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曾任邓州知州的范仲淹。近年来,爷爷他们一班执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心者,在花洲书院设立了范仲淹文化研究会,每年都要在这里举办范仲淹文化节,组织《岳阳楼记》集体诵读、演讲竞赛活动,甚至一些研讨会、报告会等学术活动。伫立在范仲淹铜像前,我在心底深处自语:范仲淹,你的情操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作者系宁夏大学2021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