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观发展历程

2018-10-12 20:06:10 作者:中共邓州市委党校 苏文晋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舆论监督”概念的提出——党的十三大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观,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式形成。粉碎“四人帮”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党内各项民主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伟大工程,在此过程中,民主正是开拓新局面的突破口和推动力。十三大提出的“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的重大命题就是民主进程得以发展的成果,它同时又成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强大思想力量。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舆论监督这一概念:“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这表明舆论监督作为对社会秩序进行监督制约的一种方式,开始进入了政治语境,被中共高层重视和倡导。同时较之批评报道,舆论监督的外延更大、内涵更为丰富充实。由此,“舆论监督”在相当多的场合开始逐步取代“批评报道”这一提法。中共十三大“舆论监督”这一概念的提出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影响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观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中共十四大召开之前,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而反对腐败,有赖于发挥各种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相比于十三大报告,这一提法明确提出让传播媒介担起舆论监督重任,不再单纯地提舆论监督,反映出对传播媒介巨大影响力的重视。同时又明确界定了舆论监督的对象,即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掌握公权的机构和个人是重点监督对象。监督对象的有效覆盖,有利于监督实效性。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舆论监督观认识的深化和进步。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时,有其特定背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其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同时显现。一方面,它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和盛行;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钻社会转型期的空子,权力寻租现象多发。十五大报告指出: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提出了建立由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共同构成社会监督体系的构想,每种监督方式都发挥特定功能,不可相互取代,而舆论监督,成为其他三种监督推动之力。舆论监督在社会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得以确认。另外,鉴于中国于1994年接入互联网,不久将进入互联网时代。虽然在当时互联网监督尚未出现,但却预示着网络监督时代的到来。

  党的十六大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举行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强调舆论监督的同时,引入民主监督的概念,这一提法更加科学。因为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群众,对监督对象行使监督权,其实就是在行使其民主权。

  2004年2月17日颁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党内的一部重要法规。舆论监督首次被写入这一重要的党内法规文件之中。这是十六大以后从严治党的大动作。这表明舆论监督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涉及舆论监督,提出人民“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为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各类监督夯实法理基础。报告提出“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体现出更加注重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观的新境界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监督观继续发展。随着互联网使用者人数比例已经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且利用手机上网者占绝大多数。互联网监督显现出风起云涌的景观。再加上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公众参与度高的特点,较之组织监督、法律监督具有更宽的覆盖面和更大的影响力,在舆论监督中常以其巨大影响力对有关机构、部门形成舆论倒逼之势。

  十八大报告中,舆论监督依然居于重要地位。报告指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一表述将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十六大报告中的民主监督相并列;对人民监督进一步重点突出,要求通过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为人民监督,是最普遍的监督;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由人民监督和传播媒介共同参与的舆论监督都不可或缺。

  另外,舆论监督在约束公权方面开始发挥特殊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举行的网信工作座谈会上提到:“我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这一条,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要注意,首先要做好。”这就表明,权力的制约离不开舆论监督,尤其是互联网监督。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第六章就明确指出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的重要性,其中第39条声明指出:各级党领导与组织必须认真对待并接受社会监督,充分运用信息化与互联网手段,拓展监督渠道,各种新闻媒体要始终坚持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做好舆论监督。党的十九大报告则强调,“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这表明,党内监督与舆论监督相互贯穿、融合,成为新时期我党监督的有效路径。党的舆论监督推进到了一个新境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