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家乡的环村公路贯通了,作为修路捐款者之一,我应邀参加通车庆典。典礼结束后,我走进老邻居七婶家,七婶正在打电话,她小声示意我坐下。接完电话,七婶喜滋滋地告诉我,是她的小儿子小明从部队打来的。“这东西(手机)可好使了,像在眼前说话一样!”这个大字不识的老太太指着手机上的按键,高兴地向我介绍:摁这个键打给大女儿,摁这个键打给小儿子……
正和七婶聊得开心,她的大儿子——我童年要好的玩伴焕斌哥开着四轮车从地里回来了,车上装满了黄豆。“这么快呀!半晌功夫,十几亩的黄豆就变成粒儿拉回家了。”七婶惊奇地说。
“是联合收割机收的,一遍净!现在农民真的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大部分农作物都是机械化作业。”焕斌哥脸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笑容,“秋收后,土地就要流转给市土地开发公司,每亩地租金600元,这对咱农民可是个大好事啊!”
“那咱农民的收入不就减少了吗?”我问。
“没减少,反而增加了。”焕斌哥给我算起了账,“你看,土地流转后,一方面有了租金收入,另一方面到年底,根据村集体、土地开发公司协议分成,我们还能获得一定的分红。还可以务工获取报酬,平时可以就近打工,一天挣七八十元钱,三样收入加一起,我们这个五口之家,一年下来比原来多收入近两万元。”
正在这时,老队长余焕才从镇上回来,路过门前听到我们在聊土地流转的事,凑过来高兴地说:“我们家的十多亩地流转后,每年有7000多元的收入,我儿子儿媳在镇上做生意,如今全家都搬到了镇上。”
说起土地“三权分置”政策,老队长兴奋不已:“过去,忙活一年,一亩地净落三四百元就算不错。现在把土地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机械化耕作,省时省力产量高,土地流转真好,让咱农民定了心,庄稼扎了根,土地生了‘金’。”
从七婶家出来,我来到位于村庄最北头的村小学。置身于花园式的校园里,看着崭新的教室,宽阔的操场,高高筑起升国旗台阶,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时候,学生们的凳子都是从家里搬来的,课桌是土坯垒的土桌,坐在土桌前上课,双腿弯曲麻木的滋味至今还记忆犹新。
“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正在家乡年轻一代心中形成,我仿佛看到了故乡美好的明天。想想以前,祖辈、父辈们常常教导我们的是怎样在黄土地上挥汗如雨、生儿育女、养家糊口……
学校旁边是乡亲们的“公园”——乡村游园。这是村支两委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乡亲们茶余饭后提供的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像城市的公园一样,游园里有花带、有长椅、有跑步机、单双杠、秋千等娱乐健身器材。
我漫步在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小路上,呼吸着城市少有的清新空气,深深地感到:改革开放40年,故乡变了,天变得更蓝了,地变得更绿了,人也变得更智慧、更文明了……啊,我的故乡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幸福的新生活,时时想回到故乡的感觉也愈发浓郁、强烈起来。
(作者单位:市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