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融合”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2025-07-16 09:14:29 作者:丁丽丽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用村规民约管红白喜事,借文化墙讲身边故事,乡风文明越来越浓;网格员上门问家长里短,法律顾问定期普法答疑,矛盾化解越来越顺;村民代表会议商量村务,道德模范带动向善……在党建引领下,我市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之笔,描绘出基层善治的新图景,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激活自治“末梢神经”

凝聚共建共治“向心力”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小区健身器材老化存在安全隐患,不等居民反映,就立即组织召开居民议事会。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居民们都特别满意。”在世纪花园社区,“未诉先议”机制如同打开社区治理活力的“金钥匙”,从环境卫生整治到公共设施维护,从邻里矛盾调解到社区活动策划,社区服务质效显著提升,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据了解,“未诉先议”机制就是通过调研、12345热线等渠道主动收集民意,群众未“诉”、基层先“议”,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我市,“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这一基层治理“老品牌”持续焕发新活力。为让群众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我市打出创新“组合拳”:依托“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展馆和培训中心,常态化开展党员分类培训,让基层干部和党员“更会用”这一治理法宝;健全“市乡村”三级贯通协同工作机制,邀请群众参与监督,还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应用领域,让基层治理更贴合实际,绘就了共建共治“同心圆”。

筑牢法治“制度堤坝”

织密基层治理“安全网”

“多亏了镇村干部,不然我们两家怕是要结一辈子的怨!”高集镇明池村村民代女士说。

原来,代女士家因出路问题与邻居家争执不下,矛盾一度激化,镇村干部闻讯后迅速介入,联合村联防队员实地走访、耐心调解,最终协商出解决方案,化解了两家的纠纷,邻里关系得以修复。

我市将良法善治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通过三项创新机制,不断提升法治化水平。“35671”工作机制构建起“源头预防—动态管控—及时化解”闭环,村(社区)每周三议事、乡镇(街、区)周五研判、周末集中力量化解矛盾。

同时,“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民调组织”制度实现了专业力量下沉,172名法官、检察官、执业律师等“法律管家”入驻636个村(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

“司法联谊日”制度则聚焦企业需求,法学专家走进企业开展“法律体检”30余次,解决85个发展难题,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

厚植德治“精神沃土”

涵养文明和谐“新风尚”

在我市各乡村,墙壁上手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图画是一道道亮丽风景,村民们坐在附近小游园里健身、散步、晒太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德治是基层治理的“柔性力量”。在我市,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着群众的心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点滴,邓州“编外雷锋团”引领了志愿服务热潮,大家都积极参与,奉献爱心。据统计,700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惠及23万群众,擦亮了城市文明底色。

在典型引领方面,我市常态化选树新时代好少年、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如今,已有350余人脱颖而出,成为群众身边的榜样。

“一约四会”推动移风易俗成效显著,95%的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红白喜事费用下降40%,酒席规模缩小30%,礼金标准降低20%,文明新风劲吹城乡。

强化智治“数字引擎”

构建数字治理“新生态”

“我们村里安装了280余个高清摄像头和水利检测设备等,这些设备实时采集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智能分析预警。”在龙堰乡刁河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干部盯着大屏幕,村里的重点部位和人群动态一目了然。

科技为基层治理装上了“智慧大脑”。我市打造的“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体系,整合了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数据,搭建起智能化综合平台,录入160.2万实有人口、45.8万栋房屋信息,聚合200余万条数据,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网格发现问题、平台分流处置、部门联动化解”的闭环机制,让1320余件矛盾纠纷在线上得到化解,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从群众议事到智慧治理,从法治护航到德治润心,我市以“四治融合”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接下来,我市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深化治理创新,让基层治理的“四治之花”绽放得绚烂夺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