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之间,《今日邓州》创刊至今已经整整十年了。
十年来,我与《今日邓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报纸创办前后,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报社负责人,多次邀请我参加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就报纸的定位、新闻来源渠道、质量创新以及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不管是在公众场合,还是个别征求意见,我都畅所欲言,大胆讲,放开说,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016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中组部准备出一本宣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书籍。河南省选中了邓州市学雷锋标兵宋清梅,要求写一篇报告文学,字数不少于20000字。时间限制两天半,过期等于弃权。市领导经过研究,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面对领导的信任,我不惧时间紧、任务重,二话没说,立即带着儿子刘钰去找宋清梅团长。我负责采访,儿子负责照相。经过两天的忙碌采写,提前半天完成任务。标题为《梅香飘神州》,顺利上报中组部。
时任《今日邓州》总编辑许光选闻讯后,觉得题材重大,典型突出,有必要在我市重点宣传推介。他给我打电话,让我把报告文学发给他。两天后,文章在《今日邓州》全文发表,好评如潮。
几个月后,许光选同志就“编外雷锋团”如何形成,让我写一篇理论探讨文章。我结合自己平时对“编外雷锋团”的深刻了解,从“身体力行学雷锋、营造氛围学雷锋、薪火相传学雷锋”三个方面,写出了这个闻名遐迩的先进集体形成的原因。又从“坚信雷锋精神伟大,才能持之以恒学习不动摇;把握雷锋精神实质,才能持之以恒学习不走样;立足岗位与时俱进,才能持之以恒学习不间断”三个方面,写出了“编外雷锋团”精神对人们的几点启示。这篇《“编外雷锋团”形成的原因及启示》,先后在《今日邓州》2017年3月27日和3月30日刊登。
自古以来,邓州就是一个地灵人杰、聚沙成塔的地方,在这块热土上,先后孕育出“忧乐精神”“雷锋精神”和“渠首精神”,成为推动邓州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2017年9月初,许光选同志找到我,谈及市委领导十分重视邓州的“三种精神”,希望我写一篇评论员文章,为下一步推动“三种精神”大讨论开个头。当时,我担心文章质量要求高,涉及不同的政治文化层面,内容不好把握,怕完不成任务,交不了差,就推辞道:“许总编,这个题材比较重大,你还是让别人来写吧。”
光选同志对我说:“你不要推辞了,这个事我考虑很长时间了,你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你写过‘编外雷锋团’和渠首的长篇报告文学,你又是范仲淹研究会会员,写过有关忧乐思想的多篇理论文章。你对‘忧乐精神’‘雷锋精神’和‘渠首精神’这三个方面颇有研究,因此,我就选定由你来写。”
接受任务后,我认真思考、精心打磨,写出了《唱响三种精神,高扬邓州名片》,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在《今日邓州》9月9日头版头条位置。
十年来,作为一名通讯员,在与《今日邓州》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交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用理想播种,用汗水灌溉,用心血滋润,用彩笔耕耘,精心哺育出多姿多彩的《今日邓州》之花。是他们呕心沥血,让读者明确了方向,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爱党爱国爱民的政治觉悟;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让读者了解到邓州在党的建设、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文教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他们用火热之心,指导基层通讯员采写稿件,齐心协力宣传邓州,推介邓州。
十年来,《今日邓州》根植于邓州沃土,努力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为邓州改革发展鼓与呼。我衷心祝愿《今日邓州》今后的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扎实,继续为勤劳勇敢的邓州人民,谱写出更加动人的赞歌!
(作者为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影视家协会会员,出版多部文学作品,担任编剧的《毒牙》《利益的较量》等电视连续剧在全国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