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你看这活儿不累,有时间我就来干,工资是计件的,一天轻轻松松挣个六七十块钱,家里的基本日常开支都有了。”近日,十林镇宋集村64岁的村民李明发正娴熟地编织着渔网。在这个不大的车间加工点内,十几个村民正在对地笼渔网进行组装加工,现场一片忙碌的景象。
人勤春来早,发展正当时。在十林镇宋集村,村民院内不是放着渔网成品,就是待加工的渔网,或者是加工渔网用的原材料。
“我正准备给几位年纪大的村民送编织材料,她们来回不方便,我经常开车给她们送过去。”宋集村地笼厂负责人李建锋骑着满载渔网材料的电动三轮车,穿梭在乡村平整的通组路上。
“建锋时常把材料送过来,我把整块的大渔网加工成片后,再由他们取回去。不然我这把年纪哪还能干活挣钱呢。”该村73岁的留守老人李梦苒正坐在家门口认真地加工渔网片,只见她一边和邻居聊天,一边工作。
“渔网编织操作简单,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组装工作在集中的加工点进行。前期配件制作,像渔网加工成片、钢丝钢架制作、钢丝框架的缝合等工序,我们都把它分发到村民的家中,完工后,再取回来统一组装。”李建锋说。
地笼渔网厂2017年由在外务工的宋岗村人李建锋创立,最初的几年,就是本家的几个人在从事这项工作,虽然人数不多,但收益不错。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我市以“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为抓手,在市级层面建立指挥体系,健全制度机制,强化政策激励,不断完善提升“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乡村产业集群,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十林镇按照市‘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规划,在全镇开展多次走访、调研、座谈后,镇党委发现渔网产业虽然税收不多,但用工相当可观,是带动群众致富的好项目。”十林镇镇长张芳芳说,“在和李建锋多次交流后,镇党委全力支持他扩大生产规模,帮他找厂房、安排群众进行渔网编制培训。”
据了解,地笼渔网制作一共有8道工序,其中钢丝定型工序是在宋集企业本部用机器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组装渔具在12个集中加工点完成,剩余钢丝弯框、手工缝框、连框、剪内网、内网吊绳、剪大网网身网头、机器缝网、组装成品等工序都是在农户家中完成。
该产业带动周边400余人参与其中,每年给村民发放的工资达到400余万元。当前,地笼渔网厂覆盖十林镇宋集、西岗等10余个村,吸纳渔网加工点30多个,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10余个国家,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十林镇顺势而上,以商招商,以渔网产业引入渔网产业,招引本土在外青年返乡创业。
“经过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帮扶,我们永泽渔业在十林镇实现了‘立项即审批、拿地即动工’的高效落地,2024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现在产销两旺,特别是生产的深海涤纶复丝网供不应求。”谈及回乡发展的感受,永泽渔具负责人宋海永赞不绝口。
当前,永泽渔业拥有大型渔网编织机30余台,用工280余人,固定技术骨干20余人,拥有产品收发点3个,覆盖十林镇宋集、西岗等村,年产值800余万元。
“我们将持续聚焦‘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建设,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保姆式’服务等具体举措,促进辖区渔网加工产业从手工制作转向机械化生产、从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发展,努力实现渔网加工企业连点成片扩容增效,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过硬产业支撑。”该镇党委书记李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