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师德高望重、为人纯朴忠厚、工作兢业踏实,他高尚的人格感染着我们每一位教师,是我们的榜样……”日前,记者来到市二高中采访“全国最美家庭”的获得者杜志远老师,该校负责人评价说。
现年61岁的杜志远去年退了休,别人退休安度晚年,而他比别人更忙,每天遨游书海几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熏陶 好家风在教坛中绽放
上世纪三十年代,杜志远的祖父就在村里教私塾,传授文化知识。杜志远的父亲杜连级受其影响,为学好文化知识,小学、初中步行到几十里外上学,也始终勤奋好学。1951年,杜连级参加工作,职业就是他心中神圣的教师,参加工作后他仍持之以恒地好学不倦,从乡村学校一直任教到市一高中(原邓县一高)。
杜连级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未来。杜志远兄妹5人,在当时经济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杜连级硬是用微薄的工资供他们上学,哪怕每年开学时亲戚、朋友到处借钱,兄妹中学历最低的也是高中毕业。
杜志远和两个妹妹在祖辈、父辈的影响和熏陶下,也选择了加入教师队伍。
1996年,杜志远的儿子杜劭峰填报高考志愿,他语重心长地说:“咱们人老几辈当教师,虽然教师工资不高,但是教育却能造福乡梓,为社会培养人才……”后来杜劭峰毅然把志愿填报了师范院校。
大学毕业后,杜劭峰和妻子付振丽也成为市二高中的教师。
“70多年,我们祖孙四代7人从事教育工作,源于我们尊师重道、安贫乐道、渴求知识良好家风的传承……”杜志远诠释了全家对教育的挚爱。
躬行 好教益在润化中闪光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自小父亲就这样教育我,现在我越发觉得这话的分量。”杜劭峰总把父亲的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
杜劭峰和两个妹妹自小在学校长大,目睹了父亲杜志远每天不辞辛苦给学生们上课,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讲解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他们学习方法,记不清父亲多少次管困难家庭的学生吃饭。
这种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杜志远称之为——师爱,他说这是做一名好老师的灵魂。
儿子和儿媳第一天步入课堂,杜志远就告诉他们在教好学生学习之外,更要重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和人格塑造。
杜劭峰的学生高一(14班)的刘恺迅介绍说,杜老师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同学们很喜欢;平时他就像我们的朋友,我们有事总会找他聊天。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明白了以后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薛茹月对杜劭峰心存感激。
杜劭峰总是给学生讲些课外拓展的内容,这几年他制作的系列课件《论语节选》《二十四节气》就深受同学们喜爱。
付振丽一直教高三英语,对学生多鼓励,让他们建立学习自信是她教学的“法宝”。前两年,她教的新一届理科班班级前10名中,好几位同学英语成绩不到50分,经过她一年耐心细致的培养,高考时他们都考了100分以上。
去年,付振丽生病,住了几个月医院。出院后,学校考虑她的身体状况让她到教务处工作,但她说不教学自己很难受。
由于杜志远的言传身教、以德育人,现在,逢年过节,他和儿子、儿媳总能收到往届学生发来的问候和祝福。
传承 好家庭在书香中升华
在杜志远家中,记者饱览了他的藏书,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史学典籍、人物传记、唐诗、宋词、家庭教育、养生保健等各类书籍大约有两千多册。
杜志远从上小学起,父亲就让他边读书边摘抄。这种习惯一直沿袭下来,而今虽年逾花甲,但他每年都摘抄好几个本子。
同事范小红说,杜老师以前上班时,工作之余很爱学习,他把很多内容进行分类摘抄,就像资料卡片似的。他儿子劭峰也和他一样,办公桌上也是放满了书,正是基于大量的阅读,每次听他的课总是鲜活生动、旁征博引,是一种享受。
多年来,杜志远不只自己坚持读书,还注重引导教育儿女、孙辈们读书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把爱读书、爱学习的这个好家风传承下去。利用双休日、寒暑假以及挤出的零碎时间,让孩子们阅读了大量的有益书籍。
节假日去书店,杜志远总是带上孙子、外孙,舍得花钱买他们喜欢看的《妈妈教唐诗》《中国神话故事》《中华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少儿读物。平时,饭前饭后和空余时间,让他们看书、背诗,给他们讲读中华优秀文化、科学文化知识等。
杜志远的妻子邹山秀说,孙子杜佩伟从小爱读书,很多次看书忘记了吃饭,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很懂礼貌。
“去年我过六十岁生日,劭峰去书店给我买了一套《二月河文集》。”说起全家的书香情结,杜志远很是欣喜。
1999年,第十五个教师节,杜志远家庭被市教委命名为“教育世家”;2000年,被市教育局评为“五好文明家庭”;2017年,被评为邓州市第一届“文明家庭”“邓州市最美家庭”“河南省文明家庭”;2018年,杜志远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