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讲的故事发生在邓州市孟楼镇。这份泛黄的报纸是1992年5月5日的《经济日报》,这一天,是河南孟楼镇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了国家级新闻媒体。在该报头版的重要位置,大篇幅报道了河南孟楼镇与湖北孟楼镇的差距,河南孟楼镇思想不解放、发展意识不强,落后于紧紧相连的湖北孟楼镇。名字相同,发展却天壤之别的两个孟楼镇被人们互相比较,一时间,邓州孟楼镇成为大家的谈资,在落后中出了名。
自2017年以来,从新华社《 望》周刊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从《经济日报》到《河南日报》,中央、省级媒体纷纷再一次报道了邓州孟楼镇,孟楼镇又出名了,而这一次,则是成为先进典型。
从落后典型到先进典型,26年的荏苒光阴在这片土地上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其实总结起来就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改革。
2016年8月,一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在邓州市孟楼镇拉开了帷幕。邓州市成立了国有农村土地开发有限公司,将土地从农户手中统一流转过来,经过集中整理之后,再按照规划流转给经营公司,形成农户、村集体、国有土地公司和新型经营主体四方共赢的新局面。 周俊健是邓州市孟楼镇军九村村民,在我采访他的时候,他笑称自己是拿着工资的半个工人。今年58岁的他看上去依然神采奕奕,但是当跟我谈起土地没有流转之前的难处时,他却一改喜色,连连摇头。周俊健家有6口人、10亩地,他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打工,经常是老两口拖着生病的身体,在土地上耕作。儿媳曾多次劝周俊建别种地了,安心在家照顾孙子孙女上学,可在周俊建看来,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眼睁睁地看着土地荒废,心里实在是舍不得。 孟楼镇实行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之后,周俊建把自己家的地全部流转了出去。在这儿,他还给我算了笔账:现在每年每亩地有600元的土地流转出让金,再加上一亩地110元的粮食直补款,每年每亩地收入700多元,坐家里不动不摇一年七八千到手了。自己闲下来的时候,再打个小零工,工作不累,收入却不低。周俊建一说起土地流转的好处,笑得合不拢嘴。
与周俊建不同,年轻的周花文则是从一名工人变成了职业农民。周花文是孟楼镇耿营村人,从16岁开始就外出打工。2011年,他考虑家里的老人小孩需要照顾,便决定回乡创业,并从农户手中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用来养牛和种植农作物。看到镇上实行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工作后,周华文和几个合作伙伴成立了邓州市平文养殖种植合作社,试着流转了2080亩土地。尝到甜头之后,他们又先后流转了5000多亩土地,现在合作社共流转土地7990亩,种植水稻、 高粱、花生和牧草。 周俊健和周华文两个人的改变,是孟楼镇土地“三权分置”后农民们生活的缩影。一说起土地流转的好处,每个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讲,大家说,土地流转以后想干啥就干啥,有些人还进城当起了环卫工、保姆,成了有工资的城里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因为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工作的实施,让他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孟楼镇变富了,变强了,变美了。邓州孟楼镇的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成为中央、省级媒体关注的焦点,省内外100多个团队到邓州“取经”,这其中就有湖北孟楼。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改革的力量。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华夏大地涌现出无数个“邓州孟楼”,小岗破冰,深圳兴涛,海南弄潮,浦东逐浪,雄安扬波……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必将走向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