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40年;这40年,是日新月异给中国带来巨变、令世界惊叹的40年;这40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40年。40年的改革开放,历经4个阶段,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根本性变革,积累宝贵经验,提供重要启示。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变革
40年的改革开放,历经4个阶段:
第一,改革的启动和探索阶段(1978年—1992年)。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是改革的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阶段(1992年—2002年)。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基本内容。到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完善阶段(2002年—201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并提出科学发展观,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第四,“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改革是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全面改革。
这4个阶段,改革的任务和重点各不相同,但又承前启后,为后一阶段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国家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
第一,工作重心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打破了教条式的理论禁锢,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定了理论基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这个转变,才迎来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第二,经济体制的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在农村和局部地区铺开,农村生产力迅速得到解放,农产品日渐丰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四梁八柱。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三,全方位开放的转变——由局部开放向全方位开放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形成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放带,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由沿海地区迅速向内陆腹地拓展。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G20峰会的召开都表明,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
第四,主要矛盾的转变——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层次、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确实已经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那样一种局面了。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比较起来,我国一些领域的生产力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甚至差距还比较大,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社会供给上还有许多差距。由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客观上在新时代凸现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在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也给今后我们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过去我们的一切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今后我们的各项工作仍然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必须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是改革顺利推进的思想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思想创新和体制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体系。
第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也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地位不断提升的历程。中国40年改革最核心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正因如此,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国的经济体量以几何级数增加,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和大数据只有与市场相结合,才能迸发出最大的效用。
第四,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统筹推进。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的重要经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改革开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注重统筹兼顾,加强总体协调,注重把握“破”和“立”的关系,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做到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第五,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开放的每一次突破和进步,每一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开放首先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也被大大地激发起来。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要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在带领群众创造各种财富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六,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和稳定为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和基本条件。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有更坚实的基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才能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移民精神”都是南水北调精神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一,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为国家民族文明进步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南阳邓州人民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为南水北调工程铺下了第一块牢固的基石,谱写出南水北调的动人序曲,铸就了“信念坚定、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水北调“渠首精神”,彰显了当代渠首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风采。改革开放以来继续唱响在南阳邓州大地的南水北调“渠首精神”,属于南阳,属于河南,也属于全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精神在南阳邓州的新形态,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大力弘扬南水北调“渠首精神”,更好构筑务实创新的精神奋发力。
渠首工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当年引丹渠首闸是工程是南水北调的咽喉工程,当民工们热情高涨准备浇筑大闸时,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负责人、知识分子王禹生亮了红灯,认为闸基清理不合格,要求重新清理。这场官司打到了指挥部,时任指挥长、南阳地委副书记张天一不同意王禹生的意见。但王禹生坚持真理,毫不客气与他进行激烈争论,这场争论升级成了科学与权力的较量。经过实地勘察和三者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
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永远牢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使命,不断强化“四个意识”,自觉增强“四个自信”,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