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年底了,每年这个时候是最忙的,一大批订单必须在过年前赶制出来,把货发出去。”玩具厂负责人文亚双告诉记者。4年来,双星玩具厂究竟生产了多少毛绒玩具?文亚双笑着说:“还真没有统计过,最少有800多万个。”
年轻夫妇返乡创业
1982年出生于文营村的文亚双,初中毕业就去广东一家玩具厂务工。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勤奋好学、悟性极强的文亚双2000年就被老板提拔当上了经理。工作和社交的拓展,让她认识了同乡的吴伟星,吴伟星是该乡吴集村人,当时年仅20岁的他已是广东一家手袋厂的厂长。
他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那种亲切自不必多说,两人年龄又相仿,从相识、相知,到相恋,2011年,文亚双和吴伟星回到家乡,喜结连理。
婚后,夫妻双双返回广东,他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外边再好,亲人都在家里,他们终归要回到家乡,打工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通过对家乡的了解,2015年,文亚双与吴伟星商议,谢绝了广东老板的苦苦挽留,果断辞工,返乡创业,成立了双星玩具厂。
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我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探索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新路子,收到明显成效,各乡镇的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全面开花,贫困户劳动力大部分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这里上班挺好的,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说起在双星玩具厂工作的事,张香菊内心充满喜悦,“一个月近2000元的收入,这2000元对我们贫困家庭来说,真的太重要了。”今年32岁的张香菊,是牛王村村民,家里有老人需要赡养,丈夫患有癫痫,孩子上小学,她每天骑电车10分钟就可以到玩具厂,接送孩子、照顾家里两不误。
考虑到贫困家庭情况特殊,玩具厂对工人上下班的时间是自由的,计件发放报酬,多劳多得,忙碌时贫困户还可以带料回家。吴集村60岁的郭云阁,丈夫腰椎间盘突出,基本干不了重活,儿子痴呆。郭云阁就把加工的活,放在自己家里做,每天可以缝制婴儿车的摇铃200套。
目前,文亚双夫妇在我市赵集、林扒、文渠、夏集和桑庄,以及镇平、新野等地共建了9个分厂,直接带动周边300余人就业,其中有贫困户20余户。
给员工家人般关怀
平日里,虽然订单量大,每日都需要不停地赶出货进度,但心思细腻的文亚双,十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位员工。
员工中留守妇女较多,家中的老人孩子偶尔会出现头疼脑热,每当员工因家事需要请假的时候,文亚双总是温和亲切地嘱咐他们,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及时联系自己。
不仅如此,为了方便员工,家里做饭的时候,文亚双都要询问大家,如果不打算回家吃饭的,可以和他们一起用餐,一顿饭只是象征性地收1.5元;逢年过节,准备红包或礼品,发给每一位员工,并放假半天,让员工多回家陪陪家人。家人般的亲情与温暖,营造了玩具厂温馨和谐的干事创业氛围。
最近两年,经人介绍到玩具厂来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只要符合招工条件,达到基本要求,特别是遇到那些家庭困难、急需就业的贫困户,我都会优先聘用。”文亚双说。
玩具产品远销欧美
经过文亚双夫妇的共同努力,玩具厂订单量越来越多,目前,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我几乎每天都要去发货,有时候,还要把9个分厂的货物集中收集起来,赶南阳、襄阳的航班发货。虽然很忙,但很充实。”不善言谈的吴伟星说。
“厂房和员工已远远不够,眼下必须扩大规模,新建厂房和招收员工。”据文亚双透露,受厂房条件限制,玩具厂自己研发的新产品,如今还无法展示出来。
“双星玩具厂自建成以来,对全村扶贫帮带作用极其明显,留守妇女少了东家长西家短,既能家门口挣钱,又能照顾家庭,村里的文明风气大幅提升。”吴集村党支部书记徐建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