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记市人民法院彭桥法庭
邓州网讯 市人民法院彭桥法庭仅有4位干警,审判庭和办公设施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配置的,条件极差,远远不能适应繁重审判任务的需要,也不符合高法“两庭”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彭桥法庭位于邓州市西南约35公里处,辖彭桥镇、高集乡、杏山旅游开发区,共计36个行政村、人口约12万余人,与湖北省老河口市、河南省淅川县交界,人口多,面积大,管理难度大……然而,在这样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该庭却创造了如此骄人的业绩:
年均收结案150余件,近3年共收结案500余件,调撤率达85%以上;连续3年基本未出现上诉案件,即使有上诉案件,也无一改判,无信访案事件发生,赢得当地群众不少口碑。如今,群众有事无事总爱到法庭坐坐,听听案件,聊聊天,喝喝茶……该庭还造就了一位“零错案”、“零上访”的传奇人物郝保全――当法官26年,办结各类案件2000余件,调撤率均为85%以上,至今无一发回重审、无一改判、无一超审限、无一引发上访缠诉……
该庭庭长王彦华的口头禅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他是这样说的,也是朝着这个目标这样做的。让我们撷取大海中几滴浪花吧――
以人为本抓队伍建设
狠抓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学习。庭长王彦华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想让老百姓心服口服,首先自己要有王牌。"为适应新的审判工作的需要,创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该庭着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定每周二为集中学习日,学习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党对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及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让每位干警明白“三个至上”的真正内涵,切实以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为标准,维护公平和正义。该庭积极开展业务学习和研究,学习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等知识,鼓励全庭干警在不断加强集体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经过努力,截至目前,该庭全体干警均取得法律本科学历,均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为审判工作奠定了基础。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该庭制作了廉政监督台,张贴干警、陪审员名单,明确职责,细化责任,将中央政法委的“四条禁令”、省高院的“八不准”及南阳中院的“十八条禁令”制成卡片,人手一册,作为行为的指南,并监控到“8小时”之外。近几年,该庭全体人员无一违法违纪形象,受到百姓的好评。
严抓工作制度落实到位。为了便于遵守法庭纪律和审判制度,该庭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并严加落实,要求全庭干警衣着整齐,谈吐文明,并在每天上班前二十分钟搞好法庭的日常卫生,使干警每天快乐工作,使当事人到庭有一种既庄重威严又宾至如归的感觉。
深化改革提案件质量
该庭严格按照院里“立审”、“审执”、“审监”分立和审判流程管理等规定,严格送达期限和排期开庭制度,提高当庭宣判率,杜绝超审限现象。大胆适用新的审判方式审理案件,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的案件一律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快审快结。对于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落实“六公开”,庭审中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当庭举证、质证、认证,在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基础上当庭宣判,使当事人赢得明白,输得服气,办案效率逐年提高,增加了审判工作的透明度。该庭依法立案,依法送达,依法审理,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审理每一起案件。同时,该庭充分发挥合议庭的作用,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既缩短了办案周期,防止超审限案件的发生,又提高了办案效率。
对于疑难复杂案件,该院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探索研究,使每个案件做到了程序和实体的公正。近几年,该庭所办案件无一因程序或实体上的错误而被改判。如余道林诉王士军为人身伤害赔偿案件,该案涉及面广,在群众中影响广泛。立案后,该庭高度重视,及时张贴公告,让广大群众旁听,并邀请人大代表及有关人员到庭,自始至终落实公开制度,最后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基础上当庭宣判。双方当事人均表示服判息诉,主动履行了赔偿义务。事后,很多群众交口称赞。
注重调解促社会和谐
庭长王彦华认为,受理的邻里纠纷、亲情纠纷看似小事,若处理不好,单纯一判了之,很可能引发大的矛盾,出现不良社会后果。近几年来,为消除隐患,该庭在处理纠纷时着重以调解为主,以理服人,以诚感人。2008年审结140余起案件,调撤率达85%以上,调解率在全院基层法庭中名列前茅。
坚持马锡五审判方式,促进调解。对于那些社会影响较大、涉及法律问题广泛的案件,该庭采取公开到案发地审理的作法,巡回办案,张贴公告,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旁听,通过以案说法,使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由于全庭干警主动走访群众,群众也乐意到法庭“串门”聊天,如今形成了警民互动、其乐融融的和谐局面。如高集乡杨庄村的高志田诉高敬湍为宅基纠纷一案,双方为此多次发生矛盾,背景复杂,影响较大,很多群众极为关注。为扩大办案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该庭决定到该村现场开庭。经过充分的举证、质证、认证和休庭后的说服调解,双方数年的矛盾一朝化解。旁听的群众不无感慨地说:“不懂法真不好整,今儿算是开了眼界。”
建立有效制度,为调解做好制度保障。该庭实行了诉讼风险告知、定期回访、人民调解、征询意见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对于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涉农案件、经济纠纷案件,在案件审结或执行后定期回访,广泛接受人大代表、媒体、人民群众的监督,既提高了法庭干警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各方的好评,又增强了干警执法的信心,促进了调解工作的开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该庭处理的二十余起赡养案件,大量婚姻家庭纠纷、债权债务、相邻关系等纠纷案件,由于该庭主动邀请当事人的亲戚、邻居及所在村调解委员参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艰苦细致的耐心说服工作,最终都以调解结案,成功化解了家庭矛盾,使当事人负气而来,满意而归。
法庭的成绩与该院领导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该院院长李亚钦、分包院长张金学多次深入该庭指导工作,给予许多关怀和温暖。正是在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在全庭干警的共同努力下,该庭才结出丰硕的果实。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搞好法庭基础建设,该院领导已通过各方协调,争得国家发改委国债资金及辖区党委政府的支持,成功投资了50 万元资金,现正在争分夺秒地建设国家级标准化法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新的环境下,该庭的明天会更好,当地社会将更加和谐,群众的日子将更加滋润!